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

咨询热线 13342949886

联系贺力斯锡膏

CONTACT US

电话 : 13342949886

手机 : 13342949886

客服电话 : 13342949886

微信 : 13342949886

地址 : 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河背工业区图贸工业园5栋6楼

当前位置: 首页 / 新闻资讯 / 行业动态
  • 042025-08

    Sn-Bi合金熔点降至138℃有哪些实际应用案例

    Sn-Bi合金(Sn42Bi58)通过共晶配比将熔点降至138℃的技术突破,已在多个战略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体案例及技术细节:消费电子:轻薄化与可靠性的双重突破 1. 笔记本电脑散热模组散热铜管焊接中采用Sn-Bi低温锡膏,焊接峰值温度从250℃降至180℃,主板翘曲率降低50%,同时通过-40℃至85℃的温变循环测试,焊点抗拉强度达45MPa,满足10年以上使用寿命要求 。该技术每年为联想减少4000吨CO₂排放,相当于种植22万棵树。2. 智能手机柔性屏连接华为Mate 60系列采用Sn-Bi合金焊接柔性OLED排线,印刷点径缩小至70μm,桥连缺陷率控制在3%以下,良率提升至99.9%。低温工艺还将主板厚度减少0.3mm,助力手机实现7.9mm超薄机身 。3. 可穿戴设备传感器集成苹果Apple Watch Ultra的心率传感器采用Sn-Bi焊料焊接柔性PCB,在150℃峰值温度下完成封装,避免传统高温工艺对生物相容性材料的损伤。焊点在10万次弯折测试后电阻变化率<5%,满足IP68防水要求。 新能源与光伏:绿色制造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42025-08

    详解低温无铅焊锡膏技术突破:Sn-Bi合金熔点降至138℃

    Sn-Bi合金(Sn42Bi58)将熔点降至138℃的技术突破,不仅实现了焊接温度的显著降低,通过材料改性和工艺创新解决了传统低温焊料的性能瓶颈,成为电子制造领域的关键革新。技术原理、性能优化、应用场景及行业趋势四个维度展开分析:技术突破的核心机制; 1. 共晶合金的物理特性Sn-Bi合金的共晶成分为Sn42Bi58,原子排列在特定比例下形成低熔点结构,使合金在138℃即可熔融。这一温度比传统Sn-Ag-Cu(217℃)降低了60-70℃,从根本上解决了热敏元件的焊接难题 。2. 纳米级材料改性通过添加0.5%纳米银线或其他微量元素(如Ag、Cu),可显著改善Sn-Bi合金的力学性能。例如,纳米银线增强的Sn-Bi焊点抗拉强度从传统的30MPa提升至50MPa,达到与高温焊点相当的水平 。这种改性不仅抑制了晶界滑移,还通过银线的桥接效应增强了焊点的抗疲劳性。3. 助焊剂与工艺协同优化新型助焊剂采用低VOCs配方(如Indium5.7LT-1),在150℃以下即可激活,配合氮气保护工艺(氧含量50ppm),可将焊接缺陷率控制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22025-08

    生产厂家详解低温无铅锡膏的常见缺陷及解决方案

    低温无铅锡膏(如Sn-Bi系、Sn-Zn系等)因熔点低(138-190℃)、对热敏感元件友好,合金特性(如Bi的脆性、Zn的易氧化性)和低温焊接工艺的特殊性,易产生与传统高温锡膏不同的缺陷。常见缺陷的原因及针对性解决方案,结合生产实际场景总结如下:焊点脆性(最典型缺陷,Sn-Bi系为主); 表现:焊点外观正常,但受振动、冲击时易断裂(如汽车电子振动测试中焊点开裂),显微镜下可见Bi元素偏析形成的脆性相。核心原因:Sn-Bi合金中Bi含量高(58%左右),常温下易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(Bi相),且冷却速度过慢时Bi会富集在晶界,加剧脆性;焊点体积过小,应力集中时更易断裂。 解决方案: 1. 合金改良:优先选择含Ag的Sn-Bi-Ag系(如Sn57Bi1Ag),Ag可形成细小的Ag₃Sn颗粒,细化晶粒,降低Bi偏析,焊点抗剪强度可提升20-30%;2. 工艺优化:控制冷却速率3℃/s(Sn-Bi系),快速冷却可抑制Bi原子扩散,减少晶界脆性相;3. 焊点设计:扩大焊盘尺寸(比传统设计增加10-15%),增加焊点体积以分散应力(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22025-08

    低温无铅锡膏:解决热敏感元器件的焊接难题

    低温无铅锡膏是解决热敏感元器件(如LED、传感器、柔性电路、塑料封装器件等)焊接难题的核心方案,其核心逻辑是通过降低焊接峰值温度,减少热应力对元器件的损伤。从原理、关键特性、应用策略及挑战应对展开说明:热敏感元器件的焊接痛点; 热敏感元器件(如PCB基材为FR-4且厚度<0.8mm、LED芯片封装为环氧树脂、MEMS传感器、柔性线路板等)的耐温极限通常在200-220℃以下,传统无铅锡膏(如SAC305,熔点217℃,回流峰值需240-260℃)会导致: 元器件封装开裂(塑料/陶瓷封装受热膨胀不均);芯片焊盘氧化或焊料溢出(高温导致内部焊料重熔);PCB基材变形、分层(高温破坏树脂与玻璃纤维结合);敏感电路性能退化(高温影响半导体特性)。 低温无铅锡膏的核心优势; 低温无铅锡膏通过低熔点合金体系(熔点138-190℃),将回流焊峰值温度控制在180-210℃,直接匹配热敏感元件的耐温需求,具体优势包括: 1. 减少热冲击:峰值温度降低30-50℃,热应力下降40%以上,避免元器件封装、PCB基材的物理损伤;2. 兼容脆弱材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22025-08

    无铅锡膏的常见缺陷(如虚焊、葡萄球现象)及解决方案

    无铅锡膏在SMT焊接过程中,由于其熔点高、润湿性稍差、易氧化等特性,容易出现多种缺陷。针对虚焊、葡萄球现象(焊球)、空洞、桥连、立碑等常见缺陷,分析成因并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,帮助提升焊接可靠性。虚焊(Cold Solder Joints) 表现 焊点外观可能呈现灰暗、粗糙或不饱满状态,看似连接但实际结合强度极低,导电性差(易断路或接触不良),受力后易脱落。 主要原因 1. 焊盘/元件引脚氧化:铜焊盘或元件引脚表面形成氧化层(CuO/Cu₂O),阻碍焊锡润湿(无铅焊膏对氧化更敏感)。2. 助焊剂活性不足:助焊剂无法有效去除氧化层,或因储存不当(如过期、吸潮)导致活性下降。3. 回流焊温度不足:峰值温度未达到焊膏熔点(如SAC305需217C),或液相线以上时间(TAL)过短(4C/秒),焊膏中溶剂剧烈挥发,冲散锡粉,导致局部焊锡量不足。 解决方案; 1. 预处理去除氧化层:焊盘可做OSP(有机保护)、镀镍金处理;元件引脚优先选择镀锡或无铅镀层,避免裸铜长期暴露。2. 选用高活性助焊剂:针对氧化敏感场景(如汽车电子),选择免洗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22025-08

    详解无铅锡膏的回流焊温度曲线优化策略

    无铅锡膏的回流焊温度曲线优化是确保焊点可靠性(如低空洞率、合适的金属间化合物IMC层)、减少元件热损伤的核心环节。其优化需结合无铅焊膏特性(如熔点高、易氧化)、元件/PCB耐热性及生产环境(空气/氮气),分阶段精准调控。具体策略:明确无铅焊膏的核心特性,奠定曲线设计基础 无铅焊膏(如主流的SAC305:Sn-3Ag-0.5Cu)的熔点通常在217C以上(高于传统锡铅焊膏的183C),且高温下易氧化、润湿性稍差。因此,曲线设计需满足: 峰值温度需高于熔点30-50C(确保完全熔化),但不能过高(避免IMC过厚或元件损坏);需充分激活助焊剂(去除氧化层),同时减少高温停留时间(降低氧化风险)。 分阶段优化回流焊温度曲线(四阶段核心参数) 回流焊曲线通常分为预热、恒温(浸润)、回流(峰值)、冷却四个阶段,各阶段目标不同,参数需针对性调整: 1. 预热阶段:缓慢升温,减少热应力,去除溶剂 目标:将PCB和元件从室温逐步加热至150-180C,去除焊膏中70%-80%的溶剂,避免后续高温导致溶剂剧烈挥发形成飞溅、空洞;同时减少热冲击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22025-08

    无铅锡膏在汽车电子中的应用与挑战

    无铅锡膏在汽车电子中的应用是环保法规(如RoHS、ELV)和可靠性需求共同驱动的结果。汽车电子环境的极端性(高温、振动、湿度循环)和长寿命要求(15-20年/15万公里),对无铅锡膏的性能提出了远超消费电子的严苛挑战。以下从应用场景、关键技术要求及核心挑战展开分析:汽车电子用无铅锡膏的关键技术特性; 为满足上述场景需求,无铅锡膏需在合金设计、焊剂性能、工艺适配性上进行针对性优化: 1. 合金体系:以“高温稳定性”为核心 汽车电子主流无铅合金需平衡“强度-延展性-高温抗蠕变”,常用体系包括: SAC305(Sn96.5-Ag3.0-Cu0.5):基础款,适合车内温和区(如中控),但长期高温(>125℃)下蠕变速率较高,需慎用。SAC305+Sb(1-2%):Sb可提高合金的高温强度和抗蠕变性能(蠕变速率降低30%+),适用于发动机舱ECU等高温场景。 SAC0307+Ni(0.05-0.1%):低Ag降低成本,Ni细化晶粒减少界面IMC(金属间化合物)生长,提升温度循环寿命(-40~125℃循环寿命达2000次+),适合新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22025-08

    如何选择高可靠性的无铅锡膏、关键参数指南

    选择高可靠性的无铅锡膏需结合应用场景(如汽车电子、工业控制、航空航天等)和工艺需求,核心是通过关键参数评估其焊接稳定性、焊点性能及长期可靠性。关键参数指南及选择逻辑:核心参数及影响; 1. 合金成分及配比 无铅锡膏的合金体系直接决定焊点的机械性能、熔点及环境适应性,是可靠性的基础。 主流体系:以Sn-Ag-Cu(SAC)为核心,通过添加Bi、In、Sb等元素优化性能:SAC305(Sn96.5-Ag3.0-Cu0.5):通用型,熔点217-220℃,综合强度和润湿性较好,适合多数工业场景;低Ag型(如SAC105、SAC0307):Ag含量降低(1%以下),成本更低,热疲劳性能略优,但强度稍弱,适合消费电子;含Bi型(如SAC305+Bi):Bi可降低熔点(如200-210℃),改善低温润湿性,但过量(>5%)会导致焊点脆化,需控制比例(通常3-5%),适合低温工艺场景;含Sb型(如SAC305+Sb):Sb可提高高温强度和抗蠕变性能,适合汽车发动机舱等高温环境(长期125℃以上)。选择逻辑:高温/振动场景(如汽车电子)优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22025-08

    详解无铅锡膏的合金成分及其对焊接可靠性的影响

    无铅锡膏的合金成分以锡(Sn)为基体,通过添加银(Ag)、铜(Cu)、铋(Bi)、锌(Zn)等元素形成不同合金体系,成分比例直接影响焊接温度、焊点力学性能、抗疲劳性等关键可靠性指标。主流合金体系的成分特点出发,解析其对焊接可靠性的具体影响: 主流无铅锡膏合金体系及成分特点; 无铅锡膏的合金设计核心是在剔除铅(Pb)的同时,尽可能接近有铅锡膏的焊接性能(如熔点、润湿性、韧性),目前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有四大体系: 1. Sn-Ag-Cu(SAC系列)—— 应用最广泛的“标准体系” 典型成分:以Sn为基体(占比95%以上),添加Ag(1.0%-3.5%)和Cu(0.3%-0.7%),最常见型号为SAC305(96.5Sn-3.0Ag-0.5Cu)、SAC105(98.5Sn-1.0Ag-0.5Cu)、SAC0307(99.0Sn-0.3Ag-0.7Cu)。成分设计逻辑:Ag提升焊点强度,Cu细化晶粒并降低熔点,两者协同平衡“强度-脆性”矛盾。 2. Sn-Bi系列—— 低熔点场景的“专用体系” 典型成分:Sn占比42%-58%,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22025-08

    详解无铅锡膏 vs 有铅锡膏:性能差异与适用场景对比

    无铅锡膏与有铅锡膏(以最常用的Sn-Pb合金为例)在性能上的差异源于成分差异(无铅以Sn为基,搭配Ag、Cu、Bi等;有铅以Sn-Pb合金为主),这些差异直接决定了它们的适用场景。核心性能和适用场景两方面对比分析: 核心性能差异; 1. 熔点与焊接温度 有铅锡膏:典型成分为63Sn-37Pb(共晶合金),熔点约183℃,焊接峰值温度通常在200-220℃。无铅锡膏:主流为Sn-Ag-Cu(SAC系列,如SAC305:96.5Sn-3.0Ag-0.5Cu),熔点约217-220℃;部分低熔点无铅锡膏(如Sn-Bi系)熔点可低至138℃,但应用范围较窄。焊接峰值温度需达240-260℃(SAC系列),远高于有铅。 影响:无铅焊接对设备耐高温性(如回流焊炉、烙铁)要求更高,且高温可能对耐热性差的元器件(如塑料封装、陶瓷电容)造成热损伤。 2. 润湿性与焊接工艺 有铅锡膏:铅的存在降低了合金表面张力,润湿性(焊锡在焊盘上的铺展能力)更强,焊接时易形成饱满、连续的焊点,桥连、虚焊等缺陷少,对焊盘氧化的容忍度更高,工艺窗口更宽。无铅锡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22025-08

    详解无铅锡膏的环保优势与RoHS合规性解析

    无铅锡膏作为电子制造业中传统含铅锡膏的替代材料,环保价值和合规性(尤其是RoHS指令)是电子行业关注的核心。环保优势和RoHS合规性两方面进行解析:无铅锡膏的核心环保优势; 无铅锡膏的环保价值本质上源于对“铅”这一有毒重金属的替代,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: 1. 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铅是一种累积性有毒重金属,长期接触(如生产过程中的粉尘、挥发物,或电子废弃物拆解)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(尤其对儿童智力发育影响显著)、血液系统疾病(如贫血)、肾脏损伤等。无铅锡膏以锡(Sn)为基础,搭配银(Ag)、铜(Cu)、铋(Bi)等低毒或无毒金属(如常用的Sn-Ag-Cu合金,即SAC系列),从源头消除了铅暴露风险,显著降低了电子制造业工人的职业健康隐患。 2. 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含铅电子废弃物(如报废的电路板)若未经规范处理,铅会通过土壤、水源渗透进入生态系统,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、农作物污染,甚至通过食物链循环危害人类。无铅锡膏减少了电子产品中铅的含量,从根本上降低了电子废弃物的环境毒性,尤其在回收处理环节(如熔炼、拆解),大幅减少了铅挥发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12025-08

    《锡膏轻量化时代:小焊点撑起大算力》

    锡膏轻量化时代:小焊点撑起大算力当ChatGPT每秒处理千万级对话,当自动驾驶汽车瞬间解析百路传感器数据,当超算中心用E级算力破解气候密码——这些“大算力”场景的背后,是芯片上百亿晶体管的协同运作,是电子设备里千万个焊点的精准连接。算力的飙升,正倒逼电子制造进入“微观战场”:芯片尺寸越做越小,引脚间距从0.8mm缩至0.3mm甚至0.1mm,焊点从“芝麻粒”变成“尘埃级”。而锡膏的“轻量化”革命,恰是这场微观战役的关键武器——它以“更小颗粒、更精焊点、更优性能”的特性,让微米级的连接点成为支撑巨量算力的“隐形骨架”。算力狂奔,为何需要“轻量化”锡膏?算力的本质是“信息的高速流动与处理”,这依赖两个核心:芯片的集成度(更多晶体管)和连接的效率(更快信号传输)。随着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,“堆晶体管”的难度越来越大,行业开始转向“堆连接”——通过先进封装(如3D IC、Chiplet)将多个芯片“叠起来”“拼起来”,用密集的连接点实现算力倍增。这直接催生了对“轻量化”锡膏的刚需:空间极限的倒逼:一块AI芯片的封装基板上,可能需要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12025-08

    《散热模组低温锡膏:为散热部件焊接保驾护航》

    散热模组低温锡膏:为散热部件焊接保驾护航高功率电子产品的“降温战役”中,散热模组是核心防线——它通过热管、鳍片、均热板等部件的协同,将芯片、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,避免设备因过热降频、失效。而焊接作为散热模组组装的“连接纽带”,其质量直接决定散热效率:焊点若存在虚焊、空洞或导热不良,会形成“热阻瓶颈”,导致散热失效;若焊接温度过高,又会损伤散热部件本身。散热模组低温锡膏的出现,以“低熔点、高导热、强适配”的特性,成为平衡“焊接可靠性”与“部件保护”的关键材料,为散热模组的高效组装保驾护航。 为什么散热模组需要“低温”锡膏? 散热模组的核心使命是“导热”,但其组成部件却往往对“高温”敏感。传统高温锡膏(如SAC305,熔点217℃)焊接时,可能引发三大风险: 基材损伤:散热模组常用铝、铜等轻金属,铝在200℃以上易氧化生成致密氧化层(Al₂O₃),导致后续焊接失效;铜虽耐高温,但高温会加速其与锡的界面反应,形成过厚的金属间化合物(IMC),增加热阻。部件功能失效:热管内的工质(如乙醇、丙酮)在高温下可能挥发或分解,丧失传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12025-08

    介绍一下锡铋银锡膏的产品

    锡铋银锡膏:低温焊接的优质之选电子制造领域,锡铋银锡膏凭借其独特的低温焊接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,成为应对热敏元件焊接挑战的理想选择。由成分特性、核心优势、应用场景及工艺兼容性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:成分与特性:低温焊接的基因密码 锡铋银锡膏的合金成分通常以锡(Sn)为基体,搭配铋(Bi)和银(Ag)。典型配比如Sn42Bi57.6Ag0.4或Sn64Bi35Ag1,其中铋的含量较高(35%-58%),银的含量在0.3%-1%之间。这种组合赋予其以下特性: 低熔点优势:熔点集中在138℃左右,比传统Sn-Pb合金(183℃)低约45℃,比主流无铅焊料SAC305(217℃)低约80℃。特性显著降低了焊接过程中的热应力,有效保护对温度敏感的元件,如LED芯片、塑料封装器件及柔性电路板。机械性能平衡:铋的加入提升了焊点的硬度,但也带来一定脆性。银的添加则通过形成稳定的金属间化合物(如Ag₃Sn),改善焊点的韧性和抗疲劳性。例如,Sn64Bi35Ag1的抗拉强度可达88MPa,剪切强度约40MPa,在低温场景中表现出良好的机械可靠性。环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12025-08

    详解SAC305锡膏:高性能无铅焊料的代表

    SAC305锡膏:高性能无铅焊料的代表无铅焊料的“家族图谱”中,SAC305锡膏无疑是最耀眼的“标杆选手”。它以“Sn96.5%、Ag3%、Cu0.5%”的经典合金配比,平衡了环保性、焊接性能与可靠性,成为全球电子制造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无铅焊料之一。智能手机的芯片封装到新能源汽车的功率模块,从工业控制的精密电路到航空航天的高可靠组件,SAC305锡膏以“无短板”的综合表现,定义了“高性能无铅焊料”的核心标准,成为电子制造从“含铅”向“无铅”转型的关键推动者。 什么是SAC305锡膏?从成分看其“基因优势” SAC305的命名直接源自其合金成分:S(锡,Sn)为基体,占比96.5%;A(银,Ag)占3%;C(铜,Cu)占0.5%。这种配比并非偶然,而是经过上万次实验优化的“黄金组合”—— 锡作为基体,提供基本的焊接流动性与导电性;3%的银是“强度担当”,能形成稳定的Ag₃Sn金属间化合物,显著提升焊点的机械强度与耐高温性;0.5%的铜则是“性能调节剂”,既降低了锡银合金的熔点(纯锡熔点232℃,SAC305熔点降至217℃),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12025-08

    《半导体封装专用锡膏:助力芯片制造》

    半导体封装专用锡膏:助力芯片制造 芯片从晶圆到成品的全链条中,半导体封装是“临门一脚”——它将裸芯片与外部电路连接,保护芯片免受环境干扰,同时实现电信号、热信号的高效传输。这一环节的精度与可靠性,直接决定了芯片的性能上限与寿命下限。而半导体封装专用锡膏,作为连接芯片与封装基板的“微观桥梁”,以其针对封装场景的极致设计,成为支撑先进封装技术突破的关键材料,从根本上助力芯片制造向更高密度、更高性能迈进。 半导体封装:为何需要“专属”锡膏? 半导体封装的核心矛盾,在于“芯片微型化”与“性能最大化”的双重要求。随着芯片制程进入3nm、2nm时代,裸芯片的尺寸不断缩小(如7nm芯片的核心面积可低至10mm²以下),但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却呈指数级增长(百亿级甚至千亿级)。这意味着封装环节的焊点必须同步“微型化”:从早期的数百微米,缩小至50μm以下,甚至进入10-20μm的亚微米级。 普通电子制造业的锡膏(如消费电子用锡膏)难以适配这一需求:其锡粉粒径过大(通常25μm以上),无法填充微小焊盘间隙;合金成分的导热导电性能不足,难以应对芯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12025-08

    《无铅锡膏:环保与性能的完美结合》

    无铅锡膏:环保与性能的完美结合 当电子垃圾中的铅元素随雨水渗入土壤、随空气飘向城市,当生产线上的工人长期接触含铅焊料面临健康风险,“无铅化”已不再是环保口号,而是电子制造业必须跨越的门槛。无铅锡膏的出现,打破了“环保与性能不可兼得”的固有认知——它以绿色材料为核心,通过合金配比与工艺革新,既满足了全球最严苛的环保法规,又实现了与传统含铅锡膏相当甚至更优的焊接性能,成为电子制造可持续发展的“关键拼图”。 为什么必须“无铅”?环保倒逼下的产业变革 铅,作为传统锡膏(如Sn-Pb合金,含铅37%)的核心成分,是一把双刃剑:它能降低锡的熔点(传统Sn-Pb锡膏熔点约183℃)、提升焊点流动性,却也因极强的毒性成为环境与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铅可通过呼吸道、消化道进入人体,累计过量会损害神经系统、造血系统,尤其对儿童智力发育造成不可逆影响;废弃电子产品中的铅若未经处理,会通过土壤、水源持续污染生态链。 为遏制铅污染,全球掀起了“无铅化”浪潮:2006年欧盟RoHS指令强制限制电子设备中铅的使用(允许限值0.1%),中国《电子信息产品污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12025-08

    厂家详解水溶性锡膏:轻松解决焊接后清洗难题

    水溶性锡膏:轻松解决焊接后清洗难题 在电子焊接工艺中,“焊接”只是完成了一半任务,“清洗”往往是决定产品可靠性的关键另一半。传统锡膏焊接后,助焊剂残留若处理不当,可能引发焊点腐蚀、绝缘性能下降、高频信号干扰等问题,尤其在精密电子领域,残留隐患甚至会直接导致产品失效。水溶性锡膏的出现,以“可水洗”为核心优势,从根源上破解了焊接后清洗的痛点,成为对清洁度要求严苛场景的理想选择。 什么是水溶性锡膏? 水溶性锡膏是一种以“水溶性助焊剂”为核心成分的锡膏产品。与传统免洗锡膏(依赖低残留助焊剂,无需清洗但残留仍可能存在)、松香型锡膏(需用有机溶剂清洗,残留难除且污染大)不同,其助焊剂主体为水溶性物质(如多元醇、有机酸铵盐等),焊接后可通过水或中性水溶液(如去离子水、弱碱性洗涤剂)直接去除残留,无需依赖酒精、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。 这种特性让它从“源头”具备了易清洗的基因——助焊剂成分与水的相容性极强,清洗时无需高温或强腐蚀性溶剂,仅通过简单的浸泡、喷淋或超声清洗,就能将残留助焊剂彻底剥离,真正实现“轻松清洗”。 为什么它能“轻松解决清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12025-08

    厂家详解超微锡膏:满足高精度焊接需求

    超微锡膏:满足高精度焊接需求 在电子制造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,电子产品正朝着小型化、轻量化、高性能的方向大步迈进。无论是智能手机内部密密麻麻的芯片,还是高性能计算机里复杂的电路板,又或是可穿戴设备中精致的元件,都对焊接工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苛要求。传统锡膏在面对这些高精度焊接场景时,逐渐力不从心,而超微锡膏的出现,宛如一场及时雨,为解决高精度焊接难题提供了完美方案。 超微锡膏的独特优势; 超细微粒,精准焊接 超微锡膏最显著的特点,便是其合金焊粉拥有极其微小的粒径。常见的超微锡膏,其合金焊粉粒径可细至2 - 8μm,甚至达到纳米级。相比之下,传统锡膏的金属颗粒直径通常在25 - 45微米之间 ,差距一目了然。如此细微的颗粒,使得超微锡膏在焊接过程中,流动性和润湿性大幅提升。它能够轻松地填充微米级的焊盘间隙,精准地完成焊接任务,极大地降低了空洞、虚焊等问题的出现概率。在焊接0402/0201封装器件、芯片级封装等超精细元件时,超微锡膏的优势尽显,焊点强度较传统锡膏提升30%以上,为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低温焊接,

    查看详情

  • 012025-08

    生产厂家详解高粘度快速固化红胶

    介绍针对高粘度快速固化红胶的深度解析,结合技术参数、应用场景、工艺适配及本地供应优势,为电子制造企业提供全面解决方案:核心技术参数与性能优势; 1. 粘度与触变性典型粘度范围:35,000-650,000 cps(如华创H907-S为35,000-55,000 cps ,聚成JC-5805达650,000 cps ),满足钢网印刷与高速点胶的双重需求。触变指数8,确保胶点在印刷后不塌陷、不拉丝,适配0201元件及超细间距BGA(0.3mm)。例如,泰达克TADHE红胶在点胶后胶型稳定,经显微镜检测无溢胶 。2. 固化效率120-150℃快速固化:多数产品在120℃下15-20分钟或150℃下5-10分钟即可达到高强度(如华创H907-S ),比传统红胶快30%以上。多温区兼容性:支持阶梯式固化(如先80℃预固化再150℃强化),减少元件热应力,适用于热敏元件与复杂基板。3. 机械强度与耐候性推力5kg:鑫荣工具红胶在M7、IC等元件上测试显示,波峰焊后元件脱落率<0.1%。耐温范围-40℃~260℃:泰达克TADHE红胶通

    查看详情

热门产品 / HOT PRODUCTS

  • QFN专用锡膏6337_免洗有铅锡膏
  • BGA专用有铅中温锡膏6337
  • 免洗无铅无卤中温锡膏

推荐锡膏资讯 / RECOMMENDED NEWS

锡膏厂家详解无铅中温锡膏储存与保质期

无铅中温锡膏在储存和使用时注意事项: 储存 温度要求:一般需储存在0℃-10℃的低温环境中,以保持其性能稳定,延缓助焊剂挥发和锡膏氧化。 湿度控制:储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应低于60%,湿度过高会使锡膏吸收水分,导致焊接时产生气孔、飞溅等问题。储存期限: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无铅中温锡膏储存期限有所不同,通常为6-12个月,应在保质期内使用。 使用 回温处理:从冰箱取出后,需在室温下放置2-4小时,让其缓慢回温,避免因温度急剧变化产生凝结水。搅拌均匀:回温后使用前,需用搅拌机或手工搅拌,使锡膏中的合金粉末和助焊剂充分混合均匀,恢复良好的触变性。 印刷参数调整:根据电路板的设计和元件布局,调整印刷机的参数,如刮刀速度、压力、脱模速度等,以确保锡膏印刷的量和形状准确。焊接温度曲线:要根据无铅中温锡膏的特性,优化回流焊的温度曲线,包括预热、保温、回流等阶段的温度和时间,一般回流温度峰值在210℃-230℃左右。 避免污染:使用过程中要保持工作环境和工具的清洁,防止杂物、油污等混入锡膏,影响焊接质量。同时未使用完的锡膏应密封保存,避免长时间

【查看详情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