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

咨询热线 13342949886

当前位置: 首页 / 新闻资讯 / 行业动态

锡膏无铅低温技术的焊接强度与传统锡膏有何差异?

来源:优特尔锡膏 浏览: 发布时间:2025-09-10 返回列表

锡膏无铅低温技术(以Sn-Bi基为主)的焊接强度整体略低于传统高温无铅锡膏(以SAC系为主),核心差距体现在韧性和极端条件下的承载能力,但优化后的低温合金可满足多数常规场景需求。

核心性能差异对比(数据为典型值)

性能指标 主流低温锡膏(Sn42Bi57Ag1) 传统高温锡膏(SAC305) 差异分析 

抗拉强度 40-45 MPa 45-55 MPa 低温锡膏低10%-20%,基础承载能力接近 

剪切强度 24-26 N/mm² 28-30 N/mm² 低温锡膏低10%-15%,抗横向力能力稍弱 

延伸率 3%-4% 6%-8% 低温锡膏仅为传统的1/2,脆性更明显 

抗热循环性 1000次循环后强度保留率≈80% 1000次循环后强度保留率≈90% 低温锡膏热疲劳抗性较差 

抗振动性 20g加速度下易出现微裂纹 20g加速度下稳定 传统锡膏更适应高振动场景 

差异的核心根源;

 1. 合金成分本质不同

低温锡膏:以Sn-Bi为基础,Bi含量高达57%左右,Bi本身是脆性金属,易在焊点中形成“脆性相”,导致延伸率低、抗冲击性差。

虽添加Ag(0.3%-1%)可形成强化相(Ag₃Sn),但无法完全消除Bi的脆性局限。

传统高温锡膏:以Sn-Ag-Cu为基础,Ag、Cu与Sn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(IMC)分布均匀,且Sn基体本身韧性较好,整体力学性能更均衡。

2. 焊点微观结构差异

低温焊料熔点低(138-170℃),回流焊时原子扩散速度慢,焊点中易出现Bi偏析(局部Bi富集),形成微观缺陷,削弱整体强度;

传统锡膏熔点高(217℃),原子扩散更充分,焊点组织更致密、均匀,IMC层(如Cu₆Sn₅)厚度适中且稳定,结合力更强。

3. 工艺适配性影响

低温锡膏对氧化更敏感,若未用氮气保护,焊点易出现空洞、氧化夹杂,进一步降低实际强度;

传统锡膏虽需更高焊接温度(可能导致PCB变形风险),但成熟工艺下焊点一致性和可靠性更易控制。

应用场景的差异选择;

场景类型 优先选择 核心原因 

消费电子(手机、穿戴设备) 低温锡膏(Sn-Bi-Ag系) 满足低应力需求,且避免元件/PCB热损伤 

汽车电子(电机控制器、雷达) 传统高温锡膏(SAC系) 需耐受高振动、宽温域,强度和稳定性要求严苛 

柔性PCB(FPC)焊接 改良型低温锡膏(含Ag+补强设计) 需平衡低温焊接与弯折韧性 

高功率元件(LED、电源模块) 传统高温锡膏 高温下焊点不易软化,承载能力更可靠 

 总结

 常规场景:优化后的低温锡膏(如Sn-Bi-Ag)焊接强度可达到传统锡膏的80%-90%,完全满足手机、IoT等中低应力产品的需求,且兼具“低温保护元件”的优势;

严苛场景:在高振动、高温、高载荷(如汽车、工业设备)中,传统高

锡膏无铅低温技术的焊接强度与传统锡膏有何差异?(图1)

温锡膏的强度、韧性和长期可靠性仍更优,是更稳妥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