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T生产痛点解决:如何通过优化锡膏印刷参数降低虚焊率
来源:优特尔锡膏 浏览: 发布时间:2025-10-09 
SMT生产中,虚焊的核心诱因是锡膏印刷量不足、锡膏偏析或脱模不良,通过精准优化四大类印刷参数,可将虚焊率从常见的5%-8%降至1%以下;
核心优化:钢网参数(决定锡膏“基础用量”)
钢网是锡膏印刷的“模具”,参数不当直接导致锡膏量不足,引发虚焊。
钢网厚度匹配焊点类型:根据元件尺寸确定厚度,避免“小元件用厚网”或“大元件用薄网”。
例如:
0402/0201等微型元件:选0.10-0.12mm厚钢网,防止锡膏量过多导致连锡,也避免量少虚焊;
BGA/QFP等大焊点元件:选0.15-0.18mm厚钢网,确保锡膏填充饱满,满足焊点成型需求。
开孔设计遵循“脱模优先”原则:
开孔长宽比:贴片元件≤1.5:1,BGA开孔直径比焊球小0.1-0.2mm,避免锡膏粘在孔壁导致脱模不完整;
开孔内壁处理:必须做抛光(Ra≤0.8μm)或镀镍,降低锡膏与孔壁的摩擦力,确保锡膏完全转移到PCB焊盘上。
关键调控:刮涂参数(决定锡膏“转移质量”)
刮涂参数直接影响锡膏的填充密度和均匀度,是降低虚焊的关键。
1. 刮胶角度:45°-60°(黄金区间)
角度<45°:刮胶对钢网压力过大,易刮走孔内部分锡膏,导致锡膏量不足;
角度>60°:刮胶无法刮净钢网表面锡膏,多余锡膏会粘在钢网底部,导致PCB焊盘上的锡膏“缺角”,引发虚焊。
2. 刮涂速度:20-50mm/s(匀速优先)
速度<20mm/s:锡膏在孔内停留时间过长,助焊剂提前挥发,锡膏变干,焊接时润湿性差;
速度>50mm/s:锡膏来不及充分填充钢网孔,孔内出现空隙,印刷后锡膏层有“空洞”,最终虚焊。
3. 刮涂压力:10-25N(以“刮净不划伤”为标准)
压力过小:钢网表面残留锡膏,导致下一次印刷时锡膏叠加,或当前印刷锡膏量不足;
压力过大:钢网变形、开孔错位,锡膏印刷位置偏移,焊盘与锡膏对位不准,形成“偏位虚焊”。
细节把控:锡膏印刷状态参数
这些易被忽略的参数,会间接导致锡膏成型不良,进而引发虚焊。
印刷间隙(钢网与PCB间距):0.1-0.2mm
间隙过大,钢网与PCB贴合不紧密,锡膏易从缝隙漏出;间隙过小,PCB与钢网摩擦大,易划伤焊盘,两者都会导致锡膏与焊盘接触不良,增加虚焊风险。
脱模速度:1-3mm/s(缓慢匀速)
脱模速度太快,锡膏会被钢网“拉断”,形成“尖峰状”锡膏;速度太慢,锡膏粘在钢网孔内,焊盘上锡膏量缺失,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焊点焊锡量不足,引发虚焊。
印刷后检查频率:每20块PCB抽样1块
及时检查锡膏的“三态”:① 厚度(用锡膏测厚仪,误差≤±10%);② 外观(无缺角、无空洞、无偏移);③ 脱模情况(钢网孔内无残留锡膏),发现异常立即调整参数。
辅助保障:环境与锡膏状态参数
环境和锡膏自身状态,会影响锡膏活性,间接提升虚焊率。
车间温湿度:20-25℃,40%-60%RH
温度>25℃,锡膏中助焊剂挥发加快,活性下降;湿度>60%,锡膏吸潮,焊接时产生气泡;湿度<40%,锡膏易氧化,三者都会导致锡膏与焊盘“润湿性差”,形成虚焊。
锡膏使用状态:开瓶后24小时内用完,搅拌后静置1-2分钟
锡膏开瓶后超过24小时,助焊剂活性衰减;搅拌后不静置,锡膏中气泡未释放,印刷后锡膏层有空隙,都会导致焊接时焊锡无法充分浸润焊盘,引发虚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