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解锡膏常识入门:从原理到实操的关键要点
来源:优特尔锡膏 浏览: 发布时间:2025-10-28 
从基础原理切入,覆盖成分、指标、储存、使用全流程,帮新手快速建立“理论+实操”的完整认知,轻松上手锡膏应用。
核心原理:锡膏如何实现焊接?
锡膏的焊接本质是“粉末熔化-液态流动-冷却凝固”的物理过程,通过3个关键步骤完成元器件与PCB板的连接:
1. 印刷涂布:将锡膏通过钢网印刷到PCB板的焊盘上,形成均匀的锡膏图形,为焊接做“物料准备”。
2. 回流焊接:PCB板进入回流焊炉,经历4个温度阶段:
预热:温度缓慢升至150-180℃,目的是挥发锡膏中水分、溶剂,防止后续高温产生气泡;同时激活助焊剂。
升温:快速升温至接近锡膏熔点,助焊剂开始清除焊盘和元件引脚的氧化层。
峰值保温:温度达到锡膏熔点以上(无铅235-245℃,有铅210-220℃),合金粉末完全熔化,液态锡在助焊剂作用下均匀铺展,填充焊盘与引脚间隙。
3. 冷却凝固:温度快速下降,液态锡冷却凝固形成牢固的焊点,实现电气和机械连接。
核心成分:2大组成决定焊接性能
锡膏由合金粉末(80%-90%) 和助焊剂(10%-20%) 组成,二者功能互补,共同决定焊接效果。
1. 合金粉末:焊接的“骨架”
核心作用:凝固后形成焊点,决定焊点的导电性、机械强度、熔点。
主流类型:
无铅锡膏:Sn-Ag-Cu(SAC)系(如SAC305),环保达标,熔点217-227℃,是电子制造主流选择。
有铅锡膏:Sn-Pb系(如Sn63Pb37),熔点183℃,焊接性好但不环保,仅限特殊场景使用。
低温锡膏:Sn-Bi系,熔点约138℃,适配热敏元件(LED、传感器)。
2. 助焊剂:焊接的“辅助工”
核心作用:3大关键功能——清除氧化层(让金属表面裸露)、防止二次氧化(焊接时隔绝空气)、降低表面张力(帮助液态锡铺展)。
关键分类:
按活性:高活性(适配氧化严重元件)、中低活性(适配精密电子,免洗低残留)。
按残留:免洗型(无需后续清洗,效率高)、清洗型(需酒精等清洗,残留少)。
必懂技术指标:4个参数判断锡膏好坏
指标直接关联焊接质量,新手需重点掌握“是什么、影响啥”:
指标 核心含义 对焊接的影响
熔点 锡膏开始熔化的最低温度 熔点不匹配→焊不上(温度不够)或烧损元件(温度过高),需按元件耐温选择。
粘度 衡量锡膏流动性的指标 粘度过高→印刷模糊、漏印;过低→塌边、桥连(短路),需按工艺精度选择。
润湿性 液态锡在金属表面的铺展能力 润湿性差→焊点干瘪、虚焊(接触不良);好→焊点饱满光亮。
锡珠 焊接后残留的细小锡点 锡珠过多→易引发电路短路,是电子产品故障的常见原因,需选抗锡珠性能好的产品。
实操关键:储存与使用避坑指南
新手80%的焊接问题源于操作不当,这3步必须做对:
1. 储存:低温密封是“底线”
环境要求:密封存放于2-10℃冰箱,避免阳光直射、潮湿或高温。
保质期:未开封6个月,开封后需24小时内用完(暴露空气易吸潮、助焊剂挥发)。
禁忌:禁止反复解冻-冷冻,否则助焊剂失效,锡膏直接报废。
2. 使用前:回温+搅拌,一步不能省
回温:从冰箱取出后,室温静置4-8小时(禁止加热回温),目的是让锡膏温度与室温一致,避免空气中水汽凝结成水珠(焊接时会产生空洞)。
搅拌:回温后,用专用搅拌机搅拌3-5分钟(手动搅拌需10分钟以上),直到锡膏均匀无颗粒感,防止合金粉末与助焊剂分离。
3. 焊接中:匹配工艺参数
核心是回流焊温度曲线要与锡膏匹配:无铅锡膏峰值温度235-245℃,有铅210-220℃,低温170-180℃,保温时间60-90秒,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。
常见问题:新手高频问题解答
Q1:焊接后焊点发黑、干瘪?
A:大概率是润湿性差,原因可能是锡膏过期、助焊剂活性不足,或PCB/元件引脚有氧化,需更换合格锡膏并清洁焊盘。
Q2:焊接后出现很多小锡珠?
A:可能是锡膏抗锡珠性能差、印刷压力过大,或回流焊升温过快,需调整印刷参数、减缓升温速率。
Q3:焊点看似焊上,实际接触不良(虚焊)?
A:多为

助焊剂未清除氧化层(活性不足)、锡膏未完全熔化(温度不够),需换高活性锡膏并检查回流焊曲线。
上一篇:电子制造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锡膏?
下一篇:高活性无铅锡膏 低温快速固化 SMT贴片专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