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

咨询热线 13342949886

当前位置: 首页 / 新闻资讯 / 行业动态

电子制造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锡膏?

来源:优特尔锡膏 浏览: 发布时间:2025-10-28 返回列表

电子制造中选择锡膏,核心是围绕“法规要求、元件特性、工艺精度、可靠性需求”四大维度层层匹配,以下是可直接落地的4步选型法:

第一步:锚定“环保与法规要求”——确定锡膏基础类型

这是选型的前提,直接决定锡膏的合金体系,避免合规风险。

必选无铅锡膏:产品出口(需符合欧盟RoHS、中国RoHS 2.0等环保法规)、国内消费电子(手机、电脑、家电)、汽车电子等主流场景,优先选Sn-Ag-Cu(SAC)系(如SAC305,含3%银、0.5%铜,综合性能最优)。

可选有铅锡膏:仅适用于无环保要求的工业设备、军工配套(特殊许可场景),常用Sn-63Pb(含63%锡、37%铅),熔点低(183℃)、焊接性好,但需注意环保限制。

第二步:匹配“元件特性”——确定锡膏熔点与助焊剂活性

元件的耐温性和引脚状态,决定锡膏的熔点高低和助焊剂活性。

1. 按元件耐温性选“熔点”:

常规元件(电阻、电容、普通IC):选标准熔点锡膏(无铅217-227℃,有铅183℃)。

热敏元件(LED、传感器、柔性电路板):必选低温锡膏(Sn-Bi系,熔点约138℃),避免高温焊损元件。

2. 按引脚氧化程度选“助焊剂活性”:

新元件/引脚无氧化:选中低活性助焊剂(免洗型,残留少,适配精密电子)。

库存较久/引脚氧化严重:选高活性助焊剂(清除氧化层能力强,避免虚焊),若后续需清洗,可选清洗型助焊剂。

第三步:适配“焊接工艺与精度”——确定锡膏粘度与粉末粒径

工艺精度直接关联锡膏的流动性(粘度) 和粉末粗细(粒径),决定印刷与焊接质量。

 工艺精度/元件类型 粉末粒径(μm) 粘度范围(Pa·s,25℃) 核心原因 

细间距元件(0.4mm以下,如手机芯片、BGA) 20-38(超细粉) 150-250 细粉径适配精细钢网开孔,高粘度防止印刷“塌边”“桥连”,保证上锡精准。 

常规贴片元件(0.5-1.27mm,如0805电阻) 38-50(细粉) 100-180 平衡印刷清晰度与流动性,适配多数SMT量产场景。 

插件元件/大焊盘(如电源接口、散热器) 50-100(粗粉) 80-150 粗粉径成本更低,中低粘度便于快速上锡,满足大焊点填充需求。 

第四步:考量“后工序与可靠性”——确定助焊剂残留与合金稳定性

 生产流程和产品使用环境,决定锡膏的残留类型和长期可靠性。

 按后工序选“残留类型”:

无需清洗工序(追求效率):选免洗型锡膏(助焊剂残留少、无腐蚀性,适配手机、医疗设备等精密产品)。

可后续清洗:选清洗型锡膏(活性高,适合高污染场景),需搭配酒精或专用清洗剂。

按可靠性要求选“合金稳定性”:

高可靠性场景(汽车电子、航空航天):选高银无铅锡膏(如SAC405,银含量4%),焊点抗振动、耐高温老化能力更强。

普通消费电子(使用寿命3-5年):选常规SAC305即可,平衡性能与成本。

最终验证:小批量试焊

 

选型后需通过试焊验证:打印少量PCB,观察印刷效果(无漏印、塌边)、焊接后焊点状态(无虚焊、锡珠、空洞),确认符合生产要求后再批量采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