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

咨询热线 13342949886

当前位置: 首页 / 新闻资讯 / 行业动态

锡膏关键常识:避免焊接故障的基础认知

来源:优特尔锡膏 浏览: 发布时间:2025-10-28 返回列表

焊接故障(如虚焊、短路、焊点空洞等)多源于对锡膏核心特性的认知不足。

掌握以下基础认知,可从源头降低80%以上的焊接问题。

成分选型:选对“底子”,从源头规避故障

 

核心认知:锡膏的合金粉末和助焊剂需与焊接场景、元件特性严格匹配,选错直接导致故障。


合金粉末:熔点是“生命线”


故障风险:若锡膏熔点高于元件耐温(如用无铅锡膏焊热敏元件),会烧损元件;若熔点低于工艺温度(如用低温锡膏焊高温场景),会导致焊点强度不足、后期脱落。


规避方法:常规元件选标准熔点锡膏(无铅217-227℃/有铅183℃);热敏元件(传感器、LED)必选低温锡膏(熔点约138℃)。


助焊剂:活性要“适配”


故障风险:活性过低,无法清除金属氧化层,导致虚焊(焊点接触不良);活性过高,残留腐蚀性物质,长期易引发电路腐蚀。


规避方法:氧化严重的元件选高活性助焊剂;精密电子(手机、医疗设备)选免洗低残留助焊剂。

 

关键指标:盯准4个“硬参数”,杜绝隐性故障

 

核心认知:指标不达标会直接引发显性故障,新手需重点关注以下4项。

 

1. 粘度:决定印刷质量的“关键”


故障关联:粘度过高→印刷模糊、漏印,导致焊盘上锡不足;粘度过低→锡膏“塌边”,引发桥连(相邻焊点短路)。


规避方法:细间距元件(0.4mm以下)选高粘度锡膏;普通插件元件选中低粘度锡膏,印刷前需用粘度计校准。


2. 润湿性:焊点“饱满度”的保障


故障关联:润湿性差→焊锡无法均匀铺展,出现“假焊”(表面看似焊上,实际未连接)、焊点干瘪发黑。


规避方法:选购时优先看“润湿性测试报告”,焊接前确保PCB板和元件引脚无油污、氧化。


3. 锡珠:短路的“隐形杀手”


故障关联:焊接后残留的细小锡珠(直径>0.1mm)易卡在元器件之间,引发电路短路,是电子产品烧板的常见原因。


规避方法:选抗锡珠性能达标的锡膏,印刷时控制刮刀压力,回流焊升温阶段避免升温过快。


4. 坍塌度:防止“变形”的指标


故障关联:坍塌度过高→加热时锡膏过度流动,导致桥连、焊盘上锡过多。


规避方法:细间距焊接时,坍塌度需控制在15%以内。

 

储存使用:做好3步“细节操作”,避免人为故障

 

核心认知:新手80%的焊接问题源于储存、使用操作不当,而非锡膏本身质量。

 

1. 储存:低温密封是“底线”


错误操作:室温存放、冰箱反复开关导致受潮。


故障后果:助焊剂失效,焊接时无“活性”,直接引发虚焊、锡珠。


正确做法:密封存于2-10℃冰箱,未开封保质期6个月,存放时避免紧贴冰箱内壁(防止冻伤)。


2. 回温与搅拌:不能省的“关键步骤”


错误操作:从冰箱取出直接开封使用、加热回温、搅拌不均。


故障后果:空气中的水汽遇冷锡膏凝结成水珠,焊接时产生焊点空洞;搅拌不均导致合金粉末与助焊剂分离,焊点成分不均。


正确做法:室温回温4-8小时(禁止加热),开封后用专用搅拌机搅拌3-5分钟(手动搅拌需10分钟以上,确保无颗粒感)。


3. 开封后使用:“时效性”很重要


错误操作:开封后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(超过24小时)。


故障后果:锡膏吸潮、助焊剂挥发,导致粘度异常、润湿性下降。


正确做法:开封后24小时内用完,未用完部分需密封并标注开封时间,且不能与新锡膏混合使用。

 

工艺匹配:锡膏与焊接工艺需“同步适配”

 

核心认知:锡膏特性需与回流焊温度曲线匹配,否则会“白忙一场”。

 

故障关联:回流焊温度低于锡膏熔点→冷焊(锡膏未完全熔化,焊点松散);温度过高→助焊剂碳化,焊点发黑、残留

锡膏关键常识:避免焊接故障的基础认知(图1)

过多。


规避方法:根据锡膏类型设置曲线:无铅锡膏峰值温度235-245℃,有铅锡膏210-220℃,低温锡膏170-180℃,保温时间控制在60-90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