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

咨询热线 13342949886

当前位置: 首页 / 新闻资讯 / 行业动态

详解SMT贴片加工——红胶与锡膏工艺对比

来源:优特尔锡膏 浏览: 发布时间:2025-07-16 返回列表

在SMT贴片加工中,红胶工艺与锡膏工艺是实现元件固定与电气连接的两种核心技术,二者因原理、特性不同,适用场景和效果差异显著。

从核心作用、工艺流程、应用场景、性能对比等维度详细对比,帮助理解其适用逻辑:

核心作用:本质差异决定工艺定位;

 锡膏工艺:锡膏是“焊料+助焊剂”的混合物(锡粉占85%-95%,助焊剂占5%-15%),核心作用是同时实现元件的机械固定与电气连接。通过回流焊高温(183-220℃,无铅锡膏)使锡粉熔化,冷却后形成焊点,直接将元件引脚与PCB焊盘导通并固定。

红胶工艺:红胶是环氧树脂类粘合剂(不含金属焊料),核心作用是仅实现元件的机械固定,不具备电气连接功能。需通过后续焊接(如波峰焊)单独完成电气连接(红胶固化后仅起“粘住元件”的作用,防止焊接时元件脱落)。

 工艺流程:步骤差异影响效率与复杂度;

 锡膏工艺(主流流程)

 1. 锡膏印刷:通过钢网将锡膏精准印刷到PCB焊盘上(与焊盘形状匹配);

2. 贴片:贴片机将元件引脚对准焊盘上的锡膏,放置到位(锡膏临时粘住元件);

3. 回流焊:PCB进入回流炉,按设定温度曲线(预热→恒温→回流→冷却)加热,锡膏熔化后形成焊点,完成固定与导电。

 特点:一步完成“固定+导电”,流程短(3步核心步骤)。

 红胶工艺(典型流程)

 1. 红胶印刷/点胶:通过钢网印刷或点胶机将红胶涂覆在PCB的“固定位”(非焊盘,通常在元件底部或边缘);

2. 贴片:贴片机将元件放置在红胶上,红胶临时粘住元件;

3. 红胶固化:PCB进入固化炉(120-150℃,10-30分钟),红胶交联固化,将元件牢牢固定在PCB上;

4. 焊接:通过波峰焊(插装元件与贴装元件混合时)或回流焊(纯贴装),使元件引脚与焊盘焊接(红胶不参与导电,仅防止焊接时元件被焊料冲掉)。

 特点:需“固化+焊接”两步,流程更长(4步核心步骤)。

 

应用场景:基于产品需求的选择逻辑;

 场景 锡膏工艺更适用 红胶工艺更适用 

元件类型 细间距元件(QFP、BGA、0201/01005芯片)、球栅阵列(BGA)、射频元件等(需高精度导电连接) 大尺寸元件(如连接器、变压器)、插装与贴装混合的PCB(DIP+SMD)、高温敏感元件(无法承受回流焊高温) 

PCB设计 双面贴片(尤其背面元件可承受二次回流焊高温)、高密度焊盘(间距≤0.4mm) 单面贴片+插装元件混合(需波峰焊)、背面元件无法承受高温(如LED、电容) 

可靠性要求 高振动、高电气性能需求(如汽车电子、医疗设备) 低振动、以机械固定为主(如消费类低端产品) 


 性能对比:从关键指标看差异;

  指标 锡膏工艺 红胶工艺 

电气连接 直接实现(焊点导电,电阻极低) 无(需额外焊接,依赖焊盘与引脚的焊接质量) 

机械强度 焊点机械强度高(锡合金熔点高,抗振动) 红胶固化后强度中等(环氧树脂耐温约120℃,长期高温易老化) 

精度要求 极高(钢网开孔需匹配细间距焊盘,误差≤0.01mm) 较低(红胶印刷/点胶精度±0.1mm即可,无需匹配焊盘) 

温度耐受 回流焊高温(无铅锡膏峰值220-260℃),对元件耐高温性要求高 固化温度低(120-150℃),适合高温敏感元件(如某些电容、LED) 

工艺兼容性 可兼容所有SMD元件(包括BGA、CSP等复杂封装) 不适合细间距元件(红胶易污染焊盘,导致焊接不良)、无引脚元件(如芯片电阻)固定易偏移 

成本 材料成本高(锡膏单价约红胶3-5倍),但流程短(省焊接步骤) 材料成本低(红胶单价低),但流程长(多固化+焊接步骤,人工/设备成本高) 

环保性 无铅锡膏符合RoHS、REACH等环保标准 多数红胶含环氧树脂,环保性达标(需确认是否含禁限物质) 

 

如何选择

优先选锡膏工艺:产品含细间距元件(≤0.4mm)、BGA/QFP等复杂封装、需高精度电气连接、双面贴片且可承受高温,或追求流程简化(一步回流焊)。

优先选红胶工艺:产品为“贴装+插装”混合板(需波峰焊)、含高温敏感元件、元件尺寸大且间距宽(≥0.5mm),或需控制材料成本(对电气性能要求不高)。

 实际生产中,部分场景会混合使用(如PC

详解SMT贴片加工——红胶与锡膏工艺对比(图1)

B正面用锡膏贴细间距元件,背面用红胶固定大元件),需根据产品特性灵活搭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