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焊接稳定性:锡膏的存储、印刷与使用关键要点
来源:优特尔锡膏 浏览: 发布时间:2025-09-10 
提升焊接稳定性的核心是对锡膏“存储-印刷-使用”全流程的参数管控与状态把控,每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虚焊、桥连、锡珠等缺陷,每环节的关键要点:
锡膏存储:杜绝“变质失效”的源头
锡膏是“焊粉+助焊剂”的悬浮体系,温度、湿度、密封度直接影响其活性与均匀性,是焊接稳定的基础。
关键要点 操作规范 常见误区与风险
存储温度 - 常规无铅锡膏(SAC系):0~10℃ 冷藏 - 低温无铅锡膏(Sn-Bi系):-5~5℃ 冷冻 - 有铅锡膏:0~10℃ 冷藏 室温存储(>25℃)会导致助焊剂挥发、焊粉氧化,24小时内活性下降30%+
密封与防潮 未开封锡膏需原包装密封;开封后剩余锡膏需用保鲜膜包裹罐口,再盖紧盖子,避免吸潮。
开封后敞口放置,助焊剂吸潮会导致焊接时出现“飞溅”“锡珠”
解冻与回温 从冰箱取出后,室温(20~25℃)静置4~8小时(禁止加热解冻),待锡膏温度与室温一致后再搅拌。
未回温直接搅拌:锡膏内部凝结水汽,焊接时产生气泡导致虚焊
有效期管理 未开封锡膏:按包装标注(通常6个月);开封后锡膏:24小时内用完,禁止反复冷藏-取出。
超期使用:助焊剂活性失效,焊粉氧化,润湿性极差,易出现“假焊”
锡膏印刷:控制“成型精度”的核心
印刷是将锡膏转移到PCB焊盘的关键步骤,需保证“焊膏量均匀、形状完整、无偏移”,直接决定焊点成型质量。
1. 印刷前准备(3个关键参数)
钢网参数匹配:
厚度:根据PCB焊盘大小选择(0.12~0.15mm为常规值,细间距焊盘选0.1mm以下)。
开孔:开孔形状与焊盘一致(圆形/方形),开孔面积为焊盘面积的80%~90%(避免多锡桥连或少锡虚焊)。
锡膏搅拌:
手动搅拌:沿同一方向搅拌3~5分钟,直至锡膏均匀无颗粒感;
机器搅拌:转速100~150rpm,时间2~3分钟(避免高速搅拌引入气泡)。
刮刀选择:
材质:聚氨酯(硬度70~80 Shore A,细间距用80 Shore A,避免变形);
角度:45°~60°(角度越小,印刷锡膏量越多)。
印刷过程控制(4个核心参数)
1. 印刷速度:10~25mm/s(速度过快导致锡膏填充不足,过慢导致锡膏挤压变形)。
2. 印刷压力:0.1~0.2MPa(压力过大会刮伤钢网/PCB,过小则残留锡膏过多)。
3. 脱模速度:1~3mm/s(脱模过快导致锡膏“拉尖”,过慢导致锡膏粘连钢网)。
4. 钢网清洁:每印刷5~10块PCB,用无尘布蘸酒精擦拭钢网底部(避免残留锡膏污染下一块PCB焊盘)。
印刷后检查(2个必查项)
目视检查:无漏印、多印、桥连、锡膏偏移(偏移量≤焊盘宽度的1/3);
厚度检测:用锡膏测厚仪检测,厚度偏差≤±10%(确保焊点高度一致)。
锡膏使用:保障“焊接成型”的关键
印刷后的锡膏需通过“贴片-回流焊”形成焊点,此阶段需控制“元件对位、温度曲线、环境条件”,避免焊接缺陷。
1. 贴片环节
贴片精度:元件引脚与焊盘对齐偏差≤0.1mm(细间距元件≤0.05mm),避免“立碑”“偏位”;
贴片压力:0.05~0.1MPa(压力过大压垮锡膏,过小导致元件与锡膏接触不良)。
2. 回流焊曲线(核心中的核心)
回流焊温度曲线需与锡膏熔点匹配,分为4个阶段,直接决定焊点是否饱满、无缺陷。以SAC305无铅锡膏(熔点217℃) 为例:
1. 预热阶段(60~150℃,60~90秒):缓慢升温,蒸发锡膏中水汽,避免后续高温飞溅;
2. 恒温阶段(150~180℃,60~80秒):激活助焊剂,去除焊盘/引脚氧化层,同时防止PCB变形;
3. 回流阶段(180~235℃,30~40秒):峰值温度225~235℃(高于熔点10~15℃),确保焊粉完全熔融;
4. 冷却阶段(235~60℃,60~80秒):快速冷却(5~10℃/秒),形成致密焊点,避免晶粒粗大。
现场环境控制
温湿度:温度20~25℃,湿度40%~60%(湿度过高导致锡膏吸潮,过低导致助焊剂挥发过快);
洁净度:车间为千级/万级洁净区,避免灰尘落入锡膏导致焊点夹杂杂质。
常见问题与对应措施;
焊接缺陷 主要原因(全流程排查) 解决措施
虚焊;
1. 锡膏超期/未回温;
2. 助焊剂活性不足;
3. 回流焊峰值温度不够
4. 严格管控锡膏有效期与回温;
5. 更换高活性助焊剂;
6. 上调峰值温度5~10℃
桥连;
1. 钢网开孔过大;
2. 印刷压力过小;
3. 锡膏量过多
4. 缩小钢网开孔面积;
5. 上调印刷压力0.02~0.05MPa;
6. 降低刮刀角度
锡珠;
1. 锡膏吸潮;
2. 预热阶段升温过快;
3. 钢网底部残留锡膏
4. 加强锡膏密封防潮;
5. 减缓预热阶段升温速度;
6. 增加钢网清洁频率
立碑;
1. 贴片偏移;
2. 焊盘大小不一;
3. 回流焊升温不均匀
4. 校准贴片设备精度;
5. 优化PCB焊盘设计;
6. 检查回流焊炉温区均匀性
总结
焊接稳定性的核心逻辑是:“存储保活性→印刷保精度→使用保成型”。
每个环节需严格遵循参数规范,同时建立“锡膏批次追溯”“印刷首件检测”“回流焊曲线定期校准”三大制度,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焊接缺陷率
上一篇:无铅锡膏vs有铅锡膏:性能差异与适用场景对比
下一篇:详解焊接时出现虚焊、锡珠、气泡等缺陷该如何应对
